说到涡轮增压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两个字:烧机油。网上关于“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出毛病”的吐槽比比皆是,甚至不少老司机都表示:还是自然吸气发动机用得放心。然而,奇怪的是——即便吐槽不断,大街小巷的新车却几乎清一色都是涡轮增压。你可能不知道全国十大股票配资平台,现在想买个10万元以上的新车,想找一台2.0L自然吸气的,基本比找对象还难。
这就让人疑惑了,既然毛病不少,为啥厂商和消费者都还争着用、抢着买?答案,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现实。
首先得说说涡轮增压到底图个啥。一句话总结:在更小的排量里,榨出更大的动力,同时还能减少排放,降低油耗。简单来说就是,既要马儿跑得快,还要马儿吃得少。而这,正好符合全球汽车工业现在最重要的方向——节能减排政策导向。
这几年,“双积分”政策可不是闹着玩的。传统燃油车必须降低平均油耗,想多卖车,就必须用技术手段来“省油+减排”。自然吸气发动机本来就靠排量堆动力,想让车更有劲儿就得做大排量,但排量一上来,油耗跟排放立马飙升,直接就不合规了。
展开剩余72%而涡轮增压就不一样了。它的工作原理,说简单点,就是用废气驱动一个小风扇,把更多空气压进气缸里。空气进得多,喷油也就跟着多,燃烧更充分,爆发出的能量也就更猛。比如现在常见的1.5T发动机,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,输出的功率和扭矩已经可以媲美甚至超过传统的2.0L自吸机,而且在城市中低速加速时,涡轮介入之后的“贴背感”,往往比自吸发动机更强烈。
也就是说,小马拉出了大车,还省了草料。这种技术优势,一下子就让各大车企“上头”了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用户一边骂它,一边还忍不住掏钱买?
其实大家都明白,现在买车是一个取舍问题。你希望一台10万元的车油耗低、动力好、税费低、配置高,但又希望它像丰田凯美瑞一样稳定耐用,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。涡轮增压发动机确实比自吸更“娇贵”一些,结构复杂,部件精密,对机油、冷却系统的要求都更高。开个十万公里之后,机油消耗、油封老化、积碳问题确实更容易冒头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可靠,而是“更需要精细养护”。
再说句现实的,很多人买车也没打算“开个20年”,五六年换车已成趋势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稳定耐用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指标,动力体验和日常油耗,反而成了更实在的考虑因素。
还有个不容忽视的点,就是税收和整车成本控制。在我国,购置税是按排量算的,小排量车天然就占优势。而用涡轮增压技术,把1.5L的发动机做出2.0L甚至接近2.4L的动力表现,不仅油耗更低、车重更轻,还能拿到国家政策的补贴或技术积分,这对车企来说简直就是“躺赢”的买卖。
当然了,涡轮增压也不是没有短板。最被人诟病的就是“涡轮迟滞”——踩油门时要等半秒才有反应。对追求线性驾驶感的人来说,这种“踩下油门没反应,等一下猛冲出去”的感觉确实不友好。此外,涡轮介入后温度飙升,也对润滑系统和散热系统提出更高要求,一旦保养不到位,后期故障隐患也会随之而来。
不过,技术在不断进步。如今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已经比早年间稳定多了,电控涡轮、可变几何涡轮、缸内直喷+中冷系统、机油冷却器、强化活塞环…… 一系列技术叠加上去后,耐久性其实已经不输很多早年的自吸发动机了。比如大众的EA211、长城的GW4B15、丰田的M20A-FKS这些新一代涡轮机,跑个20万公里也不是啥难事。
所以总结下来一句话:不是大家喜欢涡轮,而是涡轮更符合时代的需要。自然吸气的确好开、稳定,但架不住环保政策越来越紧、油价越来越高、用户对动力要求也越来越高。当政策、技术、用户需求“三线合围”时,涡轮增压成了一个几乎不可逆的趋势。
未来自吸会不会彻底消失?可能不会,但它注定会成为少数派,留在喜欢“原汁原味”操控感的人手里。而更多的人,在一边喊着“还是自吸香”的同时,也会继续把车钥匙插进涡轮增压的点火孔里,心甘情愿地跑向下一段旅程。
你怎么看?你觉得“涡轮增压”和“自然吸气”谁才是你的菜?留言聊聊全国十大股票配资平台。
发布于:河南省嘉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